更新时间:2024-11-24 10:29:11点击:
阿里木江·哈力克,男,维吾尔族,1971年4月生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个体工商业者,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。
阿里木江·哈力克生活并不富裕,靠卖羊肉串谋生,却因为急公好义、乐善好施,被新疆人民亲切地称为“好巴郎”,被贵州人民誉为“草根慈善家”。他十年如一日,坚持用卖羊肉串的微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,先后捐赠20多万元,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,并在贵州毕节学院设立了“阿里木助学金”。
2001年,他到贵州毕节以卖烤羊肉串谋生,以微薄的收入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生。2011年9月20日,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。
人物事迹
2002年4月,阿里木江·哈力克路过贵州省镇远县,参与扑灭了一起山火,当地林业局奖励给他300元现金,"我不是冲着钱才去救火的,这笔钱我不能花,一定要送给有需要的人。"阿里木通过毕节地区妇联组织,将这笔奖金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钱,捐给了毕节学院一位因贫濒临辍学的女生,"我第一次感到,500块钱对很多人来说,只是个很小的数目,对贫困生却帮得上大忙。" 这是阿里木此后持续8年多资助贫困学生的开始。到底资助过多少学生,阿里木江·哈力克没个准数,他说直接资助的总有一百多个了。这么多年,有多余的钱了就去资助,加上给一些学校的学生送学习用品,也该有好几百学生了。
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阿里木自幼家境贫寒,读到高二就选择了参军。复员后,阿里木被分配到一个偏远乡镇的供销社工作。 "当地老百姓太穷了,总要赊账,我看他们可怜,从来不拒绝。一年下来,总共一万多块钱的货物赊出去,一查账,一分钱没赚。让我去讨钱,我做不来,把工作给丢了。"阿里木说,"心太好,也是个麻烦事。" "好心人"阿里木从此浪迹天涯。 2002年,刚到毕节的阿里木孑然一身。"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,住店花了一块钱,买一块钱的馒头,一块钱的荞凉粉,6块5毛钱买1斤羊肉,穿成35串,能卖17块5毛钱。卖了20串,没有经营执照,烤箱被没收了。" "这世上总有好人。一个根本不认识的酒吧老板刘老二,借给我100块钱。"阿里木说,"我拼命做生意,5天就把钱还了。到现在,他还是我的好朋友。" 帮助别人的阿里木,也永远记得在困难时帮助过自己的人。
2013年4月20日,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的7.0级地震。他积极参与“爱满天山”公益活动,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听说现在灾区缺吃的,我们就连夜打了2000个馕。新疆馕储存期长,不易变质,很适合救灾,也代表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一片爱心。”
慷慨捐助
2003年12月,他看到患肾病的男孩周勇,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,妈妈在病床边垂泪,立刻向记者朋友求助,又组织捐款,后来有两家医院被他感动,免费给周勇治病。
2007年11月,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学生缺书包,学校很长时间没举行升旗仪式,他就买了181个新书包和一面五星红旗,借了一匹马,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,送到学校。听说一小学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,马上冒雨送去5000元;从新闻中偶然看到一名大学生在井下挖煤,就每月给他100元生活费……
在毕节,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,到处都有阿里木江捐助的贫困学生。他还在贵州毕节学院和贵州大学设立“阿里木江助学金”。
赴灾区援救
汶川大地震、贵州雪灾后,阿里木江踊跃捐款。玉树地震发生后,他索性背上锅碗瓢盆赶赴青海,从西宁采购了几千块钱的牛羊肉和蔬菜,不顾高原反应,拿着身份证和退伍证,成了二炮部队救灾前线一名“编外”战士,奋战了10余天。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对这个维吾尔族兄弟由衷敬佩,个个翘起大拇指。
2013年雅安地震发生后,阿里木江带着与新疆两家爱心企业共同援助灾区的2000个馕、3000件方便食品及饮用水等物资,从乌鲁木齐飞赴四川。
设助学金
阿里木江·哈力克在贵州毕节的家,是一间租的砖木房,屋里仅有房东留下的几件简陋家具。
这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,一件15元买的粗毛衣,穿了4年多;一个馕,加一杯水,常常打发掉一顿饭,却对眼下的日子满足得不行,"很多有钱人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太复杂,我不喜欢。生活嘛,吃饱就可以了。" 为了省钱,阿里木每次到贵阳时,总会买三大袋馕,放在橱柜中,"饿了时,拿一个出来就能吃,好吃又省事。" 接济他人时,阿里木却仗义慷慨。
2002年,他去医院看望朋友,见到邻床有一个男孩脸肿得吓人。"他叫周勇,11岁,患有肾病,由于父母交不起医药费,只好提前出院。我马上把他们拦下来,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多元,先垫付了些医药费。" 第二天,阿里木找到周勇就读的学校,说服学校发起募捐,"一毛、两毛、10元、20元,全校师生共捐了1万多元。" 周勇痊愈后,阿里木请他母亲帮忙穿肉串,"一般请人穿肉是3分钱一串,我就给她5分钱,用这种方式资助周勇一家,就不会给他们造成压力"。
2006年秋季,阿里木揣着烤羊肉串攒下的5000元钱,来到毕节学院学生资助中心,提出想每年出资帮助学院里的困难学生。 "一大摞钱,什么面值的都有,还带着一股子烤羊肉串的味道。"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还记得当时的情形,"这个社会上有的是比阿里木生活宽裕的人,这对他而言,几乎是倾其所有。"
毕节学院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"阿里木助学金"。